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2020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服务龙江并辐射全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及创新能力,能在中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教育管理及计算机应用开发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教育实践成长为所服务区域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具备了卓越教师的职业能力。
目标1-职业素养: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自觉依法执教;热爱教育事业,富有人文情怀和奉献精神,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坚定信念;热爱信息技术教学,以新时代“四有”好教师为职业理想,具有成为优秀教师的意愿。
目标2-专业知识:具有数理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工作中合理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胜任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目标3-专业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能进行教学反思,能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知识,持续改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能组织和引领集体备课、评课、说课等教研活动;具有德育为先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和组织主题教育等综合育人能力。
目标4-职业发展: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有效开展交流合作;能跟踪计算机学科发展动态、追踪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自主学习和业务钻研,不断提升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热爱党热爱祖国,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高尚师德修养,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指标点1-1热爱党、热爱祖国,准确把握并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指标点1-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
指标点1-3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科学和创新。具有坚定的从教意愿、认同教师职业价值,怀有崇高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和创新精神,工作细心、耐心、具有科学性,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指标点2-1对专业和教师职业的关系有清晰认识,认可教师职业的意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科学,对教师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怀有崇高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指标点2-2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深刻理解、尊重中学教师职业的规律与特点。
指标点2-3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立志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最新发展,理解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并能够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应用范畴及同数学、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关系,了解计算机科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并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
指标点3-1具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一般知识,具备学科所需的数理基础,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
指标点3-2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发展动态,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构成的基本思想,并能够在教学中有效运用。
指标点3-3具有计算思维、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的能力。
指标点3-4能够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及交叉学科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结果进行分析,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能力。
4.教学能力:在系统把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依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计算机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计算机及交叉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并进行准确的学业评价。具备教学基本技能从而独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指标点4-1系统把握计算机、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计算机学科认知特点,按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采用STEAM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指导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可计划、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指标点4-2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交叉学科知识,独立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获得教学体验。
指标点4-3能针对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并运用研究成果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成长。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能够运用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开展有效的班级指导活动;积极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指标点5-1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理解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理解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原理、策略与基本方法;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班级组建、活动组织、学生成长指导、与家长沟通合作等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素养。
指标点5-2运用学生心理辅导技能有效参与中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具备安全舒适班级环境创设的能力。
6.综合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计算机学科育人价值,能灵活运用德育原理与方法,开展班级管理与信息技术育人活动。根据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运用科学的育人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运用计算机学科素材激励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指标点6-1理解学生身心健康、人格教育、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育人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完成教学活动。
指标点6-2理解计算机学科育人的价值、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具备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的能力。
指标点6-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有效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具有整合学科教育、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进行综合育人的初步体验。
7.学会反思:把握计算机学科创新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跟踪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制定自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够运用反思方法、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创新性地分析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
指标点7-1具有主动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能的兴趣和意识,总结说明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具有终身学习和计算机专业发展意识,能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指标点7-2能够运用反思方法和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能力。
8.沟通合作:运用沟通合作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多方协作,注重提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实现小组互助并获得合作学习体验。
指标点8-1具有语言表达、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能够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指标点8-2积极参与分组实习讨论、合作研究,能够阐述团队协作的作用、运用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进行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毕业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为四年,学生应修读166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38学分,专业必修课70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实践环节28学分。修满学分获准毕业,且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5以上,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位授予细则》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5(含3.5)以上,可在总学分中增计2学分。此外,在校期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奖、在国家级或省级学科知识与技能大赛获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创新学分,一次可增计1学分,增计累计不超过2学分。增计学分可用以冲抵专业选修课学分。
四、课程结构与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五部分构成。
(一)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外语、体育、劳动教育及军事类等课程。学分为38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指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学分为70学分。
专业必修课课程中确定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论10门专业基础课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共36学分。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本专业较为系统、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三)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为本专业的系列选修课,分为2个模块,模块一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类选修课,模块二为教师类选修课,学生选修课修读学分至少22学分。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类选修课至少选修15学分,教师类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7学分,每学期每个学生的选修课门数不得超过6门。
(四)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体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五个系列,至少选修8学分。要求学生在除本专业所属系列外的每个系列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不得选修自然科学系列的公共选修课程。
(五)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含非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其中,实验课程是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实践;课程实习主要是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而设置的综合实验课程,如智能教育项目设计1、智能教育项目设计2;课程设计是针对需要实践的核心课程专门进行的基础性项目设计与实现,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含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为必修,学分为28学分。其中,教育实践实行“双导师制”,分四个学年进行:一年级实施主要内容为开展专项技能训练-语音规范化训练及其他相关活动,组织进行语音规范化考试,时间累计1 周计1学分;二年级学生实施主要内容为开展专项技能训练-汉字规范化训练及其他相关活动,组织进行汉字规范化、粉笔字、钢笔字考试,时间累计2周计3学分;三年级实施主要内容为开展教育见习及其他相关活动,时间累计1周;四年级实施主要内容为实施混合编队的教育实习模式,时间累计14周,计10 学分。社会实践是在学院党委指导下,以勤工俭学、义工、调查调研、专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诸多形式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以“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国内师范行业竞赛、特色实验室(工作室)智能教育项目研发、与中小学校合作拓展活动(夏令营、冬令营)等诸多形式从事创新活动,促进学生教育方法和教学技能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