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科研平台>>正文
科研平台

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介绍

2017年06月19日 22:51 翟德斌 点击:[]

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立于1993年,2000年被批准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人社厅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得到黑龙江省人社厅重点学科(专业)梯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资助,并于2010年顺利晋升为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多年来,梯队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引进和培养人才,已经形成由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助教3人(博士14人)的27人组成的精干团队,该团队人员结构合理、建设目标明确、不断开拓进取、面向教育行业,坚持面向教育行业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教育、教学领域的交叉创新研究,坚持应用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的创新模式,梯队发展迅速,高水平研究成果、项目将不断增加,梯队实力逐步增强。研究方向较为稳定、特色突出、成果显著,在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移动学习、教育大数据及数据挖掘等领域成果显著,在省内外享有广泛赞誉,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梯队主要研究方向

梯队依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深入研究针对教育行业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方法、理论的不断创新和研究,在提高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凝练了“智能教育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的科研方向。

1.智能教育理论与应用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以智能技术为特征的关键性技术、构建智能教育学习环境的实验实证体系、发展智能教育的理论体系及应用解决方案。形成可规模化推广应用的智能学习实践模式,开发智能技术应用平台、资源及工具、进行VR模拟应用,驱动学生的学习向智能化、自适应性及个性化的方向转变、探索适应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范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效率及教育质量提高。目前,该方向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fMRI的脑认知、脑网络和脑机接口的研究

以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计算方法与应用为突破口,从复杂网络、功能系统到脑局部三个空间尺度,探索脑认知机理,揭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和这些规律所对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为智能教育及多元化智能信息处理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的教育应用开发

研究虚拟现实中学生身份的感知、可信环境、学生、设备、环境交互规律和认知过程特征;研究VR教室的设计与测评、VR学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多用户虚拟环境(MUVE)的语言学习以及VR环境下教师教育模式。

3)泛在学习技术研究

研究泛在学习基础教育学习理论,泛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泛在网络技术和设备自适应技术,构建泛在学习支持系统。

 

2.智能信息处理

该方向以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语音图像自动处理与识别、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问题。该方向研究特色为:侧重语音识别与检测,光学高精度检测与图像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云计算模型,难解问题算法研究的工程性与实用性。目前,该方向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辅助自动评测技术

深入研究语言、语音、图像处理技术,提供基于口语对话的交互式发音质量自动评测、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自动化作文评测、基于OCR的题库图像采集与检索等教育应用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2)智能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研究基于嵌入式的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系统。研制高可靠性、高便捷性的通用智能相机,借助于人脑的工作机理,采用机器视觉方法实现目标物几何尺寸、形状、类别的检测,有望建立整体和局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多维识别模型,解决复杂背景下目标定位识别问题,以提高检测的鲁棒性,提高视觉检测的智能化程度,并进而实现视觉检测产品化。同时,研发题库自动采集与检索、大规模人群突发事件检测、视频多数据流编码等教育应用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3)教育云计算

研究教育教学科研云平台、学科云计算引擎、学科数据可视化、基于云平台的虚拟实验平台和自适应测评云服务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

4)智能软件测试技术

研究基于智能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技术,包括智能软件的体系结构、形式化方法、开发工具等技术,提出具有自反射能力的中间件研发策略。对基于多核计算环境的并行算法设计及应用技术,并行与分布系统的测试及性能分析的基础技术;并行体系结构的模拟,验证和评价技术;并行与分布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设计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3.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

研究自然计算、机器学习、多Agent系统、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处理等。努力探索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机制,并将这种机制尽其可能地移植给人造机器系统,让机器系统为人类工作。目前,该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物联网

智能传感器与数字实验室研究、辅助人类高级认知、扩展人类学习技能与知识领域的集成化的智慧学习装备研发、基于智能化技术的学校学习环境(包括教室、校园、区域)设计、实施及优化等。

2)教育大数据

关注教育大数据的收集、清理、存储、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近三年的成果和业绩

梯队在黑龙江省人社厅以及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教学和科研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上,利用学科优势,让学生参与各类项目,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统招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近300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500余人。这批优秀的毕业生分别去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国内知名的IT企业,为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科研上,梯队人员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三年内承担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项目经费总计近20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6部;发表国家级以上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SCIEIISTP检索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国家软件著作权5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厅局级奖励1项。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历

学位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务

备注

1

王建华

1956.03

研究生

学士

教授

带头人

2

张军

1964.10

研究生

硕士

科研院长

教授

后备带头人

3

张珑

1978.06

研究生

博士

计科系主任

教授

后备带头人

4

周国辉

1972.08

研究生

博士

院长

教授

5

伦立军

1963.09

研究生

硕士

教授

6

李英梅

1970.04

研究生

硕士

教学院长

教授

7

姜春茂

1964.07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8

王秀珍

1965.06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9

孙惠杰

1966.05

研究生

硕士

数媒系主任

教授

10

孙鹏飞

1977.02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11

于延

1976.02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12

刘月兰

1965.01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13

季伟东

1978.05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14

李晶

1975.02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15

朱海龙

1972.08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16

郭俊杰

1976.03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17

赵国生

1977.06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18

邸佳奇

1982.06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19

段喜萍

1981.07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20

邵晶波

1979.09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21

魏洪伟

1979.07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22

赵松

1976.10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23

刘靖宇

1979.02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24

黄玉妍

1978.04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25

杜军

1980.11

研究生

博士

助教

26

朱晓

1984.04

研究生

博士

助教

27

边奕心

1979.02

研究生

博士

助教

 

上一条:工程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简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