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平台概况
《工程研发中心》和《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的科研平台,两院教师可以依托两个科研平台申报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并申请专利。近几年来,两个科研平台在项目申报数及金额,发表论文数及级别,专利申报数及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机器视觉智能检测工程研发中心
2011年,机器视觉智能检测工程研发中心获批为省高校工程研发中心,中心主要从事机器视觉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基于视觉理论的智能检测方面的工程开发工作。工程研发中心下设六个研究室:智能相机研究室、模式识别研究室、虚拟现实研究室、工业组态软件研究室、现代信号处理研究室、嵌入式系统研究室。在教育厅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工程研发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逐步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中心从服务社会能力、研究水平、队伍建设与人才管理、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四个方面制订了工程研发中心未来发展目标,同企业相联系,开拓智能检测的市场空间,加大智能检测产品服务社会的能力。工程研发中心下设六个研究室:智能相机研究室、模式识别研究室、虚拟现实研究室、工业组态软件研究室、现代信号处理研究室、嵌入式系统研究室。机器视觉智能检测工程研发中心组成。
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20人,客座研究人员6人,管理人员4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5人,博士后2人,博士11人,其余均具有不同专业的硕士学位。实验室总面积约700平方米,配备较为齐全的实验设备,设备总价值近1000万元。
在教育厅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工程研发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逐步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工程中心形成了一批围绕着智能检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科研装备和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工程化运作管理水平正逐步提高,人才激励有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工程研发中心已经能够对业内相关单位的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能够提供咨询、检测等多方面的服务。
近年来,本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和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达200多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的文章26篇;获得省级奖励2项;申请专利6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0项;为企业培训智能检测方面人才5个批次,共100余人。
工程研发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下设常务副主任一名,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完成工程中心技术咨询工作,工程中心实行项目合同制和人员聘任制。研究开发队伍由固定人员和客座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由工程中心主任在依托单位内外聘任。客座流动人员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聘任,经工程中心主任核准后作为流动编制,其相关费用在项目经费中列支。

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现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智能教学系统理论及应用、教育信息挖掘、脑与认知学习与生物信息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致力于人工智能、教学辅助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发面向行业(特别是面向于教育行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模式,解决虚拟现实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学习辅助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水平,并探索建立教育物联网和云服务的可行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实现教育手段的变革,推动我省乃至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负责人:王建华,1956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78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自动化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等。共出版《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用教程》等学术著作7篇,获国家软件著作权8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此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22篇。社会兼职主要有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技术教育省级重点实验示范中心主任。
